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般的女人丨乔治桑与肖邦丨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丨乔治桑谈肖邦丨两人分手的原因丨相恋九年,是肖邦的创作巅峰丨电影《爱的渴望》

2016-05-08 逝如整理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21xzaax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米开朗杰利演绎肖邦《葬礼进行曲》

认识乔治桑后,肖邦进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他将先前的《葬礼进行曲》雕琢得完美无缺,而且还写出了《升C小调谐谑曲》(作品39号)、《玛祖卡舞曲三首》(作品41号)、《G大调小夜曲》(作品37号之二)、《降b小调第一号奏鸣曲》(作品35号)和《升F大调二号即兴曲》(作品36号)……


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在爱情这个战场上,她是一个将军,她横槊赋诗,从不言败。可以怀疑上帝,可以怀疑情人,但是不要怀疑爱的存在。去爱懂得爱的人。她一直向着这个目标往前。”——论乔治桑(George Sand)

序曲

电影《爱的渴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011wbctmz&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影片讲述了法国著名的作家乔治桑与波兰最负盛名的作曲家肖邦从相爱到出现感情裂痕,直至最后分手的情感历程。 影片穿插了另外两条线索:乔治桑的儿子莫里斯是一个没有才华的画家。他极为嫉妒母亲给予肖邦的爱,以及肖邦的才华。他也想方设法要破坏母亲与肖邦之间的爱。同时,乔治桑的女儿也疯狂地爱上了母亲的情人,不顾一切地想把肖邦从母亲身边夺走。激情、爱情、嫉妒、妥协......编织了一个精美、华丽、动人的情感故事。


当肖邦邂逅乔治桑

肖邦的夜曲以优美抒情而著称,每当我听到这些熟悉柔美的旋律时,就不禁会想起他曾深爱过的女人--乔治桑。如果你仔细聆听,肖邦的每一首夜曲里,仿佛都有她的影子。

  当年,失魂落魄的肖邦从波兰逃到巴黎时,在钢琴家李斯特的引见下,认识了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乔治桑。乔治桑为肖邦精心安排了一场场音乐会,让肖邦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世人的认可,并使他很快地进入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圈子,获得了诸多的荣誉与光环。


  其实肖邦和乔治桑并非一见钟情,原因显而易见--男式长裤、雪茄和有关乔治桑的种种传言,都令肖邦望而却步。然而,肖邦渐渐地发现,和乔治桑在一起的时候,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那些情感。他的琴声所传达的各种乡愁情思,乔治桑也都十分明了。在后来的岁月中,乔治桑之于肖邦,就如同克拉拉之于舒曼,或梅克夫人之于柴可夫斯基一样,她不仅在生活上百般呵护与关怀着肖邦,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他长久的支持与鼓舞。

  肖邦和乔治桑一起生活了九年。在这八年里,肖邦创作了大量的夜曲和圆舞曲,是他创作的高产期。可以说,肖邦的音乐大多是为乔治桑而作的,虽然他们最终分开了。当肖邦要为波兰革命筹款而举行巡回演出的时候,乔治桑一怒之下将肖邦扫地出门。乔治桑气愤肖邦为了所谓的政治,连自己不堪重负的身体也不顾及。作为女人,她不能理解男人对于政治的狂热,尽管她是一位作家,也写了很多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肖邦最终累倒在巡回演出的舞台上,临死之前他说“多想再见见她啊!”乔治桑没有见肖邦最后一面,她说,这是我预料到的结果。但在得到肖邦的死讯后,她泪流满面。


  乔治桑去世后,雨果为她写了一篇著名的悼文,评价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女性,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是倡导女权主义的先驱。”但我以为,她的伟大还不止于此。其实,正是她的刚毅果断成就了肖邦的伟大。九年多的感情的啊,并非想放就可以放得下,可是她做到了。如果不是她断然提出分手,而是采取别的方式,让肖邦放弃对自己爱去投身革命,以肖邦柔弱的性格和对她的依恋,很可能就此放弃了自己的理想。那样的话,肖邦也许就不会成为波兰人民无比热爱的音乐家,不会成为波兰民族的像征,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也远远不及现在了。

舒曼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都说,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身后,有着一位伟大的女性。这让我想起了歌德,他将自己一生的情感经历化为诗,成为了《浮士德》的终曲:“ 一切逝去的,不过是象征。……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浮士德》这部卷帙浩繁的伟大诗剧,歌德从23岁写到83岁,断断续续写了60年,写完这部诗剧几个月后,歌德便与世长辞了。歌德最著名的作品,除了这部《浮士德》,还有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谁都知道,这两部作品都有歌德自己的经历在里边,歌德早年曾先后与两名心爱的女子恋爱,均以失败而告终。在极端的痛苦中,25岁的歌德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中的少年维特失恋后自杀了,而生活中的“少年维特”歌德却摒弃了烦恼,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空前提升。在《浮士德》里,浮士德也经历了与小家碧玉格蕾辛、大家闺秀海伦的爱情悲剧,自强不息的浮士德在魔鬼靡菲斯特的负面激励下,终于拯救了自己的灵魂,最后在永恒的女性——圣母玛利亚和已经悔罪获救的格蕾辛的引导下,浮士德的灵魂升入了天国。所以“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不仅是浮士德的刻骨体验,也是歌德的绝世感慨。


乔治桑从小就和祖母住在诺昂庄园里,1821年祖母去世,乔治桑继承了诺昂庄园。庄园很大,视野也很开阔,庄园背后有一个花园、菜园、茂密的树林和家庭墓地。


诺昂庄园虽僻处乡下,但经常是门庭若市。华丽典雅的大客厅经常接待一大批法国文学史上名留青史的人物,如 文学家福楼拜、巴尔扎克、左拉、屠格涅夫、钢琴家李斯特、肖邦......甚至包括拿破仑的小弟弟。大家在一起闲聊、作画写诗、欣赏肖邦优美的钢琴曲......客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饰品都非常讲究。


由于俩人的生活节奏不同,楼上各自拥有自己的房间,肖邦的卧室布置得简单而雅致。据乔治 桑说,每当肖邦在谱曲时,就会来来回回的在房间里边走边哼,认认真真的思考和上百遍的反复修改一个音符,写字用的羽毛钢笔弄坏了不知多少。

爱情降临时

1836年10月的一个星期天,肖邦去拜访李斯特,李斯特和情妇玛丽•达古尔特刚从日内瓦回到巴黎。当时,他们在家里把肖邦介绍给了和李斯特共租一套房间的乔治•桑。这是肖邦和乔治•桑的第一次见面。 

肖邦以前对乔治•桑有所耳闻,知道她的大概情史。这次见面,肖邦对乔治•桑的印象不是很好。他看见乔治•桑穿着男人服装,嘴里叼着雪茄烟,在屋子里逛来逛去。肖邦暗地里是这样评价乔治•桑的:"多么令人厌恶的女人!她真的是一个女人吗?我对此很是怀疑。"而乔治•桑则夸赞说,肖邦身上有着"某种如此高贵的东西,如此难以形容的贵族气"。她从这个男人羞涩的外表中看到他需要被人保护,他需要一个家,他需要一个母亲般的女人。 

11月13日,桑和肖又一次在有着众多艺术家朋友的聚会上相见了,肖和李斯特联手演奏了莫舍斯莱奏鸣曲。肖的演奏让桑如痴如醉,而桑这一次也没有再穿男装,她穿了白裙子、扎了红腰带,用波兰民族的传统色彩把肖迷住了。她为了自己爱的人改变自己。为了他,她把男装偷偷地放进衣柜,换上优雅的长裙;为了他,她喜欢别人叫她奥洛尔,而不是男性化的乔治•桑。 

再次见到肖邦后,乔治桑对他开始了穷追猛打的追求。电影《爱的渴望》中,正在创作的肖邦收到了桑送来的一大棒鲜花和一封信,她在信中说“我无法压抑自己的欲望,所要我必须向您表达……永远对您充满敬意和期待的乔治桑”。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

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像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心头。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 

肖邦的感情防线在桑夫人的进攻下很快就全线瓦解。他们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桑夫人在那儿的一幢公寓里租了一个房间。李斯特和他未来的夫人则租了另一个房间。他们四个人常常一起用餐,一起出入沙龙。

整个巴黎为之惊讶。善意的劝告和恶意的攻击都无济于事,他们情投意合。他爱上这个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他需要这样的女人。这个男子气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气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真正的朋友们都为肖邦高兴,因为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

肖邦是一个特别敏感而优雅的人,他特别注重别人对他的评价,他太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是什么形象,他从心灵到身体都没有桑那么强大。相爱之后,他们偷偷地出去旅游了半年,回到巴黎,流言蜚语四起,对此,乔治桑是从不惧怕的,可是肖邦却太在意。


乔治桑笔下的肖邦

肖邦一生中有数个情人。在乔治桑自传中,桑这样写道:“他爱我尚未爱到难舍难分的地步,他的感情还不是专一的。他跟我谈论他在波兰的风流韵事,谈论他之后在巴黎产生的温柔的冲动”。但是,肖邦明白,在那么多崇拜他的女人中,只有桑给了他现世的安稳,赐给了他静好的岁月。

乔治•桑明白,被她呵护的、与她相伴的这个天才“不能屈服于肉体的粗糙。他要寻找的,并非是情妇,而是爱的陪伴”。在与肖邦相伴的九年里,这位小个子、一头浓密黑发的生命旺强的女作家感受着欲望的刺激与压抑,她觉得自己不得不像一个圣女般生活。在一封信里,乔治•桑向友人倾吐:“他病的太重了,以致他的爱只能是柏拉图式的。”

肖邦没有辜负乔治•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期望,这时期,他已能够进行系统成熟的创作。他将先前的《葬礼进行曲》雕琢得完美无缺,而且还写出了《升C小调谐谑曲》(作品39号)、《玛祖卡舞曲三首》(作品41号)、《G大调小夜曲》(作品37号之二)、《降b小调第一号奏鸣曲》(作品35号)和《升F大调二号即兴曲》(作品36号)。这些作品无论从曲式、和声的纯音乐角度看,还是从钢琴创作和演奏风格上看,肖邦这个时期的创作都已进入了一个非常辉煌和成熟的阶段。

肖邦的个性

他是另外一种灵魂。在我与死者们的谈话中,在我对那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等待中——在那个世界里,我们人人想必都会在一种比人间的光辉更加强烈更加神奇的光辉照耀下互相认识,——我是那样心平气和地重新发现了这一点。——我说的是弗雷德里克。肖邦,我在七月王朝时期退隐诺昂的最后八年间,他成了我生活的主人。

可怜的大艺术家是一位可恶的病人。我所担心的事情虽然不是十分严重,然而还是发生了,他已经完全气馁了,尽管他用相当大的勇气来忍住了痛苦,但他却不能克服自己想像的不安。 

他在大千世界之中就是这样怀有自己的个性。有一阵子,由于对爱情的温柔和命运的微笑十分敏感,他整天整天地,整星期地,被一种愚蠢的冷漠态度,或者说,被实际生活之中微不足道的挫折压垮了。奇怪的是,真正的痛苦倒不如微小的痛苦那样使他心碎。看来,他首先没有勇气去理解这种痛苦,接着又没有勇气去感受这种痛苦。他激动的深度和引起激动的原因丝毫也不相称。至于他可悲的身体,他可以在真正病危的时候英勇地挺住,可是在毫无意义的病变中,他却要可怜巴巴地折磨自己,这就是所有神经系统过分发育的人的历史和命运。”(摘自乔治桑自传) 

乔治•桑如此描述她的情人:“肖邦是个天使,他的善良、他的温柔和他的耐心有时让我担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太纤细、太美好、太完美的造物,难以持久存在于我们这个粗笨和沉重的人间。在马略卡,他病得死去活来,却创作出充满天堂气息的音乐……” 

乔治•桑记录了创作状态中的肖邦。她在《最后的篇幅》里这样描述:“他的创作是自发的,奇迹般的。灵感落到他琴上,突然降临,完整,美妙无比——或者一次散步时某种旋律显现,他会扑到琴上,急不可耐地想要听到它。他不懈努力,犹豫不定,极不耐烦,为的是重新抓住他的旋律的某些细节以及他所构思的主题。为了能记录下来,他对这一切极力追索,为不能清晰地追回灵感而遗憾。他说这种遗憾能让他陷入某种绝望。他能连着几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流着泪,来回踱步,折断他的羽毛笔,重复或一百次地变动一个小节,一次次写出来再抹去,第二天在坚韧不拔和绝望相混杂的执著中重新来过……”

爱情结束了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肖邦离开了诺昂庄园,人此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后来,他们在一个楼梯上见面了。肖邦说: “恭喜你,你做了外婆了。”乔治•桑在肖邦死后也在自传中记叙那次相遇:”我重新见到了他。我握着他颤抖而冰凉的手。我想同他说话,他却逃走了。这一次是我应当说,他不再爱我了。我免除了这种痛苦,并且把一切都放到了天公和未来的手中。“她握了他冰冷的手,然后转身上楼,各自走开,再也没有回头…… 

两个人为何分手,桑和肖邦都没有说原因。桑在自传中曾经说过“肖邦总是愿意呆在诺昂,但又忍受不了诺昂。他是杰出的上流社会的人,不属于过于官方过于拥挤的社会,而属于内心世界,属于二十来人的沙龙”。“在巴黎,他每天都要到好几家串门,或者说他每个晚上至少要挑选一个不同的家庭,以便换换环境。就这样,他拥有二、三十个沙龙,可以轮番地出现在那里,让人心醉,让人神迷”。 

两人分手的原因,比较为大家认可的是,肖邦卷入了桑的家庭纠纷。从电影《爱的渴望》和网上可查询到的文字看:

一、是桑的儿子不喜欢肖邦介入他们的家庭生活。桑与肖邦初识时,桑34,肖邦28岁。儿子莫里斯应该是15岁(桑19岁生育),女儿应该更小。随着莫里斯的长大,他妒忌母亲对于肖邦的宠爱分享了对他的爱,他经常会在暗中仇恨地偷偷窥视母亲与肖邦的亲热,甚至一大早闯入他们的卧室,敏感的肖邦为此常常怪罪于桑。另外,莫里斯是一名画家,但他却没有画家的天分,肖邦是个天才,一方面莫里斯嫉妒肖邦的天份,一方面肖邦“从来不违背人类的本性,他对微小的污点都毫不留情”,肖邦不会像桑那样违心地称赞莫里斯的画,两个男人的分歧越来越大,而桑即要顾及儿子的感受,又不能放弃对肖邦的关怀,身心俱惫。 

二、是桑的女儿也疯狂地爱上了母亲的情人。在影片中,乔治桑多次撞见肖邦与桑的女儿在一起拥抱。乔治桑的女儿索朗芝这时已然十八九岁,是一朵悄然绽放的花,索朗芝很乐意和肖邦交流,每当有委屈的事情,她总是要和肖邦倾诉一番。这也导致了乔治桑的高度怀疑,她怀疑女儿和肖邦的关系变质。所有的一切好像一触即发,稍微的不经意都会一起一场激烈的争吵,九年的厮守渐渐走向分离。后来,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三、是肖邦和乔治桑在性格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肖邦很讲究,穿着、仪表、言谈、用餐,都审慎选择,而乔治桑则大大咧咧,经常翘着二郎腿高谈阔论;肖邦内心世界及其单一——虽然他是爱国音乐家,但那些都是离开乔治桑之后的作为,而且是绝对要与他的音乐创作独立开的,曾经的肖邦,只关心自己的音乐和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发表出版,乔治桑则不同,她支持法国革命,与爱国志士们一起,竭力奔走;其实这种区别某种意义上讲绝不是坏事,而是成就他们事业的关键,搞音乐的人,往往敏感又神经质,这样才能创作出撩动人内心深处的作品;而当作家的人,一定胸怀天下,把自己的文字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这样才能被世人所接受。 

他们彻底的决裂大约是由于桑的小说《柳克丽霞•弗洛里安妮》。乔治•桑模拟了现实情节,影射了自己和肖邦的情感生活,把肖邦的对应者王子罗思瓦尔德处理成了一个敏感、自私、有着强烈嫉妒心、冷酷的人。"在他支持不住的时候,他就折磨那些爱他的人",最终将他的情人折磨至死。桑和肖都是大名人、大红人,巴黎人自然读得出小说的意思,他们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肖邦终于承受不住这样的流言,他决绝地不回桑的任何信件。在死别之前他们就已经生离了。

肖邦之死

肖邦离开桑三年之后,也就是1849年,病入膏肓。乔治•桑托一个朋友去打听肖邦的健康情况,肖邦的新情人珍妮没有让那个人进门就把他打发走了。 10月17日凌晨三点,肖邦死了。他临终的时候喃喃自语地说:"桑说过,要我死在她的怀抱里的……"  乔治•桑得到这个死讯时,把肖邦过去给她的一绺环状鬈发放在一个纸袋里,写道: 可怜的肖邦死于1849年10月17日。 

日子在继续,桑依然在昂然前行。肖邦死后,她又活了长长的27年。 

肖邦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期,正是他和乔治桑亲密无间的那九年。肖邦和乔治桑分开后,不仅没有任何曲子问世,甚至活了不到两年就离开了。有人说,肖邦的死是因为乔治桑终止了他们的感情而造成的,殊不知肖邦在认识乔治桑之前就已染上肺结核,在那个年代,肺结核不仅是不治之症,更是一种有传染性的瘟疫,乔治桑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悉心照顾,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肖邦很可能都活不到三十九岁,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了。

柏拉图式的爱情


乔治桑是伯乐,是知音,她成全了肖邦。当时,从波兰逃亡法国巴黎的肖邦,是一个落魄的青年,弹得一手好钢琴,就等着伯乐发现。这时候,恰好被乔治桑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乔治桑就带着肖邦,进入了巴黎的文化圈,让巴黎的媒体界和上流社会认识这个钢琴天才,果然,肖邦一弹惊人。正因为这种彼此欣赏,于是乔治桑和肖邦相恋了。所以,乔治桑是肖邦的伯乐,贵人,恋人。后来,肖邦早逝,但是其钢琴造诣实在太大,名气远远超过了乔治桑。于是,现在大家想到肖邦,就会提到乔治桑。

从与肖邦的关系,我也看到了一个比她的作品更令人敬仰的作家乔治•桑。她慧眼识才,将母爱、情爱倾注于年轻的音乐天才,不为占有,而是为了挚爱的音乐,为了彼此心灵臻于幸福和卓越的极限。深切的理解与对天才的爱惜,使一个女人拥有宗教般的奉献行动与力量。乔治•桑热切地将病弱的肖邦迎到了她诺昂的庄园,爱恋着、珍视着、保护着这个过于美好的人,她诺昂的家和她无私的爱成了身处异国他乡的肖邦的家。在这个也是法国文化人荟萃之地,肖邦不仅享有家庭的温暖与呵护,也获得了必要的交流与激励。他的才情,他天才式的灵感在诺昂的时光里凝聚成世界音乐史上绚丽的篇章。 

乔治桑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肖邦。在相爱的过程中,她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与她交往的男人们,打造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鼎力支持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她和肖邦相恋的九年,她为肖邦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他心里明白,在那么多崇拜他的女人中,只有乔治桑给了他现世的安稳,赐给了他静好的岁月,写出了那些辉煌无比的音乐作品。而每当肖邦创作时,乔治桑总站在他旁边,一只手亲昵地放在他的肩上,喃喃地说,亲爱的,大胆些,柔软的手指。而事实证明,肖邦和乔治桑相恋的九年,也是他创作巅峰。所以,乔治桑的爱,不仅仅男欢女爱。男欢女爱最容易厌倦,而当爱上升到艺术欣赏,那就更为深刻了。 

母亲般的女人

乔治桑的爱是一种包容的母爱,这正是天才们所需要的爱。天才大都是生活白痴,大都会犯点花心的毛病。乔治桑,恰恰能包容她的恋人。乔治桑和缪塞相识在一场盛宴上,开始,是乔治桑崇拜缪塞的,她的小说《莱莉亚》问世,扉页赠言是送给缪塞,并自称忠诚的仆人敬赠。为了爱,她忍受了这个比自己小6岁的诗人,所有任性和不忠,她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为他疗伤。

乔治桑和肖邦的爱情,几乎是缪塞的翻版。连肖邦自己都说,我是一个蘑菇,看上去可食,但若你胆敢采下咽去,蘑菇便会毒性大发。甚至有人称他为道德的吸血鬼。但是无论他多么自私、狂躁而病态恹恹,乔治桑还是容纳他,抚慰他。也许只有到了生命即将结束时,他才真正懂得这种爱。乔治桑都像母亲一样包容这些天才孩子们对她的伤害。

在肖邦短暂一生最关键最富有创作激情和盛产作品的九年里(1938年28岁的肖邦与乔治•桑及她的一双儿女生活在一起,至1846年他们二人的感情出现裂痕,1847年肖邦离开诺昂),这个母亲般的情人也同时迸发出旺强的生命力、创作力及大地般爱的能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390x4my7&width=500&height=375&auto=0
米开朗杰利演绎肖邦《摇篮曲》

《降D大调摇篮曲》Berceuse in D-flat Major Op.57 ,行板,6/8拍,是肖邦创作的唯一的一首摇篮曲,他将这一古老的音乐题材加以艺术加工和提高,使之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和诗意。

曲中的和声、旋律以及伴奏音型都极其简单,只用了两个和弦,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一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不断重复同一伴奏音型模仿摇篮摇动的节奏,这一音型不断重复了68次之多。最初的3次变奏,我们能清晰地听到摇篮曲的旋律在不断反复吟唱着,并在曲调下方加上了陪衬声部,使旋律音响更为丰富,后来的几个变奏,旋律的加花装饰越来越复杂。肖邦在这些变奏中,乐思如潮般自如地展开着,恰如其分地用上装饰音、花腔式的走句、颤音、或有时添上半音阶性上行的旋律,或变成华彩段落,使钢琴发出了丰富多彩的音响。直到第十变奏,乐思又回到开始时的摇篮曲的主题音调,这温柔的歌声绵绵不绝、缭绕耳边,犹如慈爱的母亲,轻轻推动着摇篮前后摇荡。最后,乐曲在充满抚爱的宁静气氛中结束。由于肖邦得心应手地不断运用钢琴化的旋律进行,使得乐曲内容非常充实。其主题变化重复达16次,但并不像一般的装饰变奏那样段落分明,而是将其织成一支自始至终连成一体的扣人心弦的抒情旋律。虽然肖邦用了各种“装饰”型的变体手法来改变这个带民间色彩的迷人的旋律,但始终保持音乐的总的温柔诗意、宁静安谧的“亲切”的性质。

自从这首乐曲于1843年问世以来至今,在同类体裁的的钢琴作品中还未有可以相媲美的作品。肖邦把歌唱性的旋律在固定音型的伴奏烘托之下通过华丽的装饰加以变奏,而同时又保持了音乐自始至终宁静安谧的性质。这与其说是一首摇篮歌,不如说更像一首叙述孩子梦中仙境的富于诗意的故事。


尾声丨乔治桑的爱

乔治桑的爱,是成全彼此的爱,是雕琢和塑造的爱。如果乔治桑对肖邦九年的创作黄金时期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那也就不可能被人津津乐道而又影响深远了。事实上,在那个时候,两人的创作都有十分罕见的灵感和不可思议的火花。想象一下,一个是手指在琴键上轻跳,一个是笔尖在纸上飞舞,多么美丽又浪漫的景象。别说是两个本就内心活跃又敏感的文艺青年,就是我们普通人,一定都会被如此美好的事物触动心弦,或歌,或文,此时的创作,一定是超常水平且不可思议的。

在她的爱的滋养下,毛头小子渐渐成为大师。男人们不是傻子啊,乔治桑有名有钱有地位有资源有圈子,这样的女人,本身就很有魅力,简直就是恋爱的绝佳人选嘛。而乔治桑,对爱的男人,那也是真心真意且真金白银的付出。这份真情,又有几个男人能招架得住呢?

但是,乔治桑的包容有限度,她的包容也透着理智,她懂得何时转身,不会因为男人离开而让爱情圣殿坍塌,不爱比谁都心狠。对于她来说,即使可以怀疑上帝,可以怀疑情人,但是不要怀疑爱的存在。去爱懂得爱的人,她一直向着这个目标往前的。

 她劝肖邦注意身体不要去巡演,但肖邦没听她的话,而是选择离开了她。她太想保护肖邦,不管是厌倦还是出于反抗,或者是肖邦想用自己的能力去拯救他的波兰同胞。总之,两人分手了。而这次分手,乔治桑就对肖邦死心了。当肖邦病危只求见乔治桑最后一面,带人捎信给乔治桑想见她最后一面。但乔治桑心死了,她连最后一面都没去见。最后肖邦死前喃喃自语:我真想见她一面。桑说过,要我死在她怀里的。

爱情来时,全情投入,爱情走时,全身而退。这就是乔治桑。  

肖邦大事年表

1810年,3月1日: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出生于波兰热拉佐瓦·沃拉。 父亲是尼古拉·肖邦,母亲是嘉斯蒂娜·肖邦。        

1817年,肖邦开始在阿尔伯特·瑞夫尼的指导下学钢琴。 

肖邦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洛乃兹》出版。 

1818年,2月24日:8岁的肖邦在拉齐维尔宫举行第一次公开音乐会。 

1822年,肖邦由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约瑟夫·艾尔斯纳亲自授教。 

1823年,13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文化学园。 

1825年,俄国沙皇庆贺自己荣获波兰皇位,肖邦被召去为他演奏。 

肖邦作《C小调回旋曲》。 

1826年,肖邦考入华沙音乐学院。 

1827年,4月10日:肖邦最小的妹妹爱米莉亚死于肺结核。 

        肖邦作《“把手给我”变奏曲集》。 

1828年,肖邦访问柏林。他和艾尔斯纳一起作《克拉科夫回旋曲》。 

1829年,7月:肖邦首次访问维也纳。 

8月11日和18日:19岁的肖邦在维也纳歌剧院举行了两场公开音乐会。 

肖邦写了《F小调协奏曲》,《降D大调圆舞曲》,《纪念帕格尼尼》(Souvenir de Paganini),他还写了第一首练习曲。 

1830年,5月17日和22日肖邦在华沙国家剧院举行了两场音乐会。 

        11月2日:肖邦离开波兰去维也纳。 

        11月30日:华沙爆发了波兰人民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 

        肖邦作《E小调协奏曲》,《G小调叙事曲》。 

1831年,7月:肖邦离开维也纳。 

        9月:肖邦到达巴黎。华沙的起义被镇压。 

        肖邦作《C小调练习曲——革命》。 

1832年,2月:21岁的肖邦和他的朋友卡尔克布雷纳、希勒和奥斯本一起在巴黎举行了首场音乐会。 

        肖邦被法国上层社会“发现”,开始在巴黎建立自己的事业。他以教钢琴课谋生。 

1834年,肖邦写了4首《玛祖卡》和12首练习曲。 

1835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8月:肖邦在卡斯巴德与父母见面。然后在德累斯顿与沃德金斯基家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爱上了玛利亚·沃德金斯基。 

        肖邦在莱比锡见到了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维克。 

1836年,8月:肖邦和玛利亚·沃德金斯基正式订婚。 

        肖邦与乔治·桑第一次见面。 

        肖邦写了两首夜曲和4首玛祖卡。 

1837年,肖邦与玛利亚·沃德金斯基解除婚约。肖邦开始写《24首前奏曲》。 

1838年,28岁的肖邦和34岁的乔治·桑的爱情故事开始。11月:肖邦、乔治·桑和她的孩子们动身去马略卡岛。 

12月:肖邦和乔治·桑一家搬进马略卡岛上的Valldemosa。 

1839年,2月:肖邦患了肺结核,和桑一家离开马略卡岛去法国马塞。 

5月到9月:肖邦住在法国诺昂乔治·桑的家里。他作了《G大调夜曲》,《升F大调即兴曲》和三首《玛祖卡》。 

肖邦搬回巴黎过冬。 

1841年,4月26日:肖邦在巴黎普莱耶尔音乐厅举办一场音乐会。 

1844年,5月3日:肖邦的父亲在华沙去世。肖邦的姐姐露易斯和她的丈夫一起来看望重病的肖邦。 

        肖邦的两首《夜曲》和三首《玛祖卡》出版。 

1846年,肖邦和桑关系开始不和。 

        6月:乔治·桑的书《鲁克莱齐亚》出版,该书披露了她本人与肖邦的关系。《升F大调威尼斯船歌》和《波洛乃兹》出版。 

1847年,桑的女儿索朗芝与奥古斯特·克莱辛格结婚。 

        乔治·桑、她的孩子们和肖邦之间的不和标志着桑和肖邦关系的结束。 

1848年,2月: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场音乐会。法国的革命动摇着巴黎。 

        3月:肖邦和桑偶然相遇,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4月:肖邦去英国旅行,在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和爱丁堡举行多场音乐会。 

        11月:肖邦感觉不适,回到巴黎。 

1849年,夏:肖邦的姐姐露易斯到巴黎看望肖邦。10月17日:凌晨两点,39岁的肖邦去世。 

        10月30日:在巴黎马德莱纳大教堂举行了肖邦的葬礼,他被安葬在拉雪兹神甫公墓。


琴声还在,但弹琴的已非肖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